學習法則


整理一些我自己在各個領域的學習心法,分成四大部分:

  1. 法則
  2. 探索
  3. 階段
  4. 實踐

一、法則

  1. 寫 Blog,閱讀對象是自己,反覆閱讀,有錯就改。
  2. 一個人的 Working Backwards
  3. 思考本質、實踐方法、抽象化、逆向思考、想像力
  4. 問問題,找答案:自問自答
  5. 刻意練習
    • 最簡單的東西,做一千次,把它做大,就會是專家。
    • 找到屬於自己的 學習方法主軸、練習的層次、學習地圖
    • 系統性學習,讀完整文件,組織所學
    • 重視 基本功、理論基礎、經典觀點
  6. 找到幾本經典,作為主軸,反覆閱讀,提出質疑
    • 至少反覆閱讀三次,或更多。
    • 讀完之後,找類似的書五本,比較這些書,挑戰他、質疑他
    • 自我推演與驗證、找個人來教、公開演講
    • 初學者在精不在多,貪多嚼不爛
    • 捷徑最遠
    • 由品質建立數量,由數量產生速度。; 一千張失焦的照片,不如一張對焦的。 (正確性與速度)
    • 找一本類似的書,只看目錄,想像他講的內容,想完後再去看內容是否跟你想的一樣。
  7. 對手
    • 找到學習對象,學習他們如何學習
    • 找到最強的對手,向對手學習,超越它。
    • 找到值得尊敬的對手,向他們請教學習。
  8. 心境

寫 Blog,寫給自己看

  • 文章的第一讀者是自己,反覆讀自己的文章
    • 改到最後沒啥好改了,這篇就是經典了。
    • 好東西自然而然會傳下去,爛東西自然而然會消失
  • 寫了就要維護它、修正它、面對它,如果自己都不看就不要寫。
  • 由品質建立數量,由數量產生速度。
  • 定期 組織、分類、重構 Blog 的文章結構
    • 整理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像 AWS 學習地圖音樂學習地圖
    • 整理寫過的東西,系統化他們,擴展他們
    • 自己不看的東西,就刪掉。
    • 整理屬於自己的目錄,把目錄爬完,這樣算 入門
    • 每一篇都是一個點,點連成線,構成面。
    • 資訊轉化成知識,知識形成智慧,智慧回歸資料。
  • 整理出寫 Blog 的各種常用 Templates
    • 新學習的技術:摘要重點、客觀了解、參考的官方資料
    • 學習技術的心得:使用的案例、遇到的問題、客觀的比較、關聯技術
    • 使用技術的想法: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凝聚、內化後的想法
    • 觀察、趨勢:新趨勢的想法,關聯性

學習的循環:閱讀、寫作、組織

人類的學習必須 有進有出,進就是 Input,方法像是閱讀、聽講、練習 … 等;出就是 Output、產出,形式可以是寫文章、做出成品、演講、教人 … etc。

一個系統除了 Input / Output,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就是 ProcessFeedback,學習的 Input / Output 很容易理解,Process 就是學習者,具體地講就是大腦裡的記憶、分析、思考,外在方法則是像 刻意練習深度工作 … 等。

那學習的 Feedback 是什麼?進出 必須達到平衡,兩者需要有連結,而 重新組織、分類、結構化 他們,就是強化兩者關係的方法,Feedback 就是連結進出的關鍵。強化後的 Feedback 產生的則是 想像力、創意,最後淬煉出的會是 抽象化能力、本質探索

系統 的概念參閱 What is Automation 的說明。

利用封閉系統概念的 Input / Output / Process / Feedback 這四個主要的成分,我整理一張 學習的系統性循環 圖,如下:

透過上圖的概念,重新整理相關文章:

把文章對應到概念中:

用說的談學習法則

這段錄影是我在公司內部教育訓練的錄影(2018/10/19),基本的原則就是從這篇文章出來的,如果不想讀長篇大論的人,可以聽聽我的喇低賽 XD


二、探索

人都有個性、惰性、貪、懶,有生理和心裡的狀態。

了解自己人生的狀態、階段性與生命的目標、探索自己的個性、天賦、擁有的資源,認清自我,提早面對 得與失取與捨 之間的平衡,持續有意義的學習。

整理過類似的文章,請參閱:

改變從學習開始,持續且不間斷的做,兩年後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努力與天賦

關於『努力』與『天賦』,我很喜歡日劇 王牌大律師 2 EP7 裡的一段對白,那是一個漫畫家老師傅和徒弟在法庭上的對話:

老師傅:「才能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該靠自己挖掘創造的!我也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拼命工作,一步一腳印走過來了。等我回頭一看,背後沒有一個身影,那幫懶惰的人在山腳念叨著『誰叫那傢伙是天才』,開什麼玩笑,我最討厭悠哉悠哉地長大的慢性子!比我有時間、有精力、情感豐富的人,為什麼比我懶惰?那就給我啊,要把這些東西都浪費掉的話,就通通都給我,我還有很多很多想創造的東西,給我啊!但是,穗積」導演語調一轉,說:「你要是那麼想讓我道歉,我就道歉,想要錢,我就給你錢。」

這段對白,讓我更深刻地感覺到:

  • 認清、並面對事實:人生而不平等,每個人起跑點不一樣
  • 為什麼優秀的人不合群?因為他們的群沒有你。
  •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
  • 努力過了,再來講天賦。因為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 檯面上看起來很有成就的人,他們不一定真的有天賦,但他們一定很努力 (或很有門道)
  • 世上最可怕就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還認真。
  • 十年才剛入門而已
  • 才能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該靠自己挖掘創造的
  • 大部分的人不是天才,因為天才不會問這些問題。
  • 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

另外一篇文章,談 天賦與努力

Who I am?

認清自已,接受自己:

Your story may not have a such happy beginning, but that doesn’t make who you are. It is the rest of your story, who you choose to be.

你人生故事的開頭也許充滿坎坷,不過這並不影響你成為什么樣的人。關鍵看你後來的人生路,你自己選擇怎么走下去。

心境

了解自己的狀況,從自身內在的心境、外在的條件。

  • 跳出現在的圈圈,從旁觀者看回來
  • 境隨心轉,心隨境轉
  • 蹲下,才能跳更高
  • 找到讓自己內心進入平靜的方法 find the way to inner peace.
  • 得意的時候,多做點事;失意的時候,多讀點書。

Find the way to inner peace.

電影 功夫熊貓2 的主軸台詞 inner peace

人生要面對很多各式各樣的挑戰,常常是突然的、非預期的、從來想過的。找到一個讓自己隨時處在內心穩定的方法,讓自己 每天持續穩定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最快的方法

我在屏東屏鵝半島服兵役,任務之一就是要騎野狼機車巡邏,兩人一組,輪流騎,每天平均要騎 100-200KM (實測過)。屏鵝半島的公路很直、平、寬,所以年輕人就會在馬路上對野狼做極速測試 (年輕人咩)。

後來我發現一個道理,等紅綠燈時,如果綠燈馬上極速加油們到底一直到下個紅綠燈,如此反覆;跟穩定的啟動、穩定的速度走,結果是後者大多都先到終點。我屢試不爽,結論就是:

持續、穩定前進的速度,是到達目標最快的方法。

想想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想要變成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做怎樣的事?有怎樣的能力?

方向?

方向 是一個大題目,人生的大方向、階段性的方向。

方向這件事情,是有點運氣成分的,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我不認為每個人這一輩子都能夠找到方向,或者這一輩子的方向都不會改變。一些創業家,很年輕就找到方向,立志創業,然後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直堅持二三十年的,是很少的。很多人遇到一點挫折,就放棄了。一些創業者可能到四五十歲才創業,才找到方向。

所以當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不要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或者否決掉自己的努力。有些人的方向是因緣際會產生的,他不得不;有些人很早就了解自己要什麼,他剛好有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剛好有那樣的機會。有些時候方向是靠大家一起想、一起討論、一起激盪出來,一起完成的。

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有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卻不擅長;相反的,有人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但卻不見得喜歡。

方向不是寫一本書、講一場演講、開一家公司、賺一億 …. 這種,方向或許可以抽像成這樣的想法:

  1. 解決問題
  2. 創造價值

助人解決困難的問題,進而取得成就,每一次解決問題都是一個里程碑,讓任務順利完成、事情順利走完。因為創造新的事物,帶來新的價值與改變,影響很多人事物。

最後,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真的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可以這樣想,

得意的時候,多做點事,失意的時候,多讀點書。

周哈里窗 (Johari Window)

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及 Harry Ingram 在 1995 年提出的 周哈里窗 (Johari Window) 理論來解釋,即「每個人對於自我的認知」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的差異,會影響雙方的互動關係。這個概念,後來延伸出 達克效應 (Kunning-Kruger Effect) ,後述。

大衛庫伯 (David Kolb) 的學習風格

美國教育學家 大衛庫伯 (David Kolb) 說理想的四部學習過程:


圖片來源:你是哪一種學習者? 一次搞懂四種學習風格,找到最適合你的學習方式 - 00:27

這四個是我個人覺得很好的方法,常舉例就是學開學開車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坐上駕駛座,從體驗中開始。而不是一開始講了一堆車子的原理、如何保養 … 等。

他另外提出四種學習風格 - Kolb's Learning Styles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By Saul McLeod, updated 2017


圖片來源:你是哪一種學習者? 一次搞懂四種學習風格,找到最適合你的學習方式 - 00:27

  1. 實際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簡稱 CE):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 (learning from feeling),會從一個特殊的經驗中來學習,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產生強烈的感覺。而有趣的具體經驗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

  2. 反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簡稱 RO):強調用看與聽等觀察來學習 (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作任何決定之前會先仔細的觀察周遭環境、事物的變化,喜歡由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以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

  3. 抽象概念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簡稱 AC):強調以思考來進行學習 (learning by thinking),會從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先對情境完全瞭解之後,才做出有系統、有計畫的行動。經驗只是理性的素材,而這些經驗素材必得經過系統性理念的結構化歷程,才可能建構成為可靠的知識。

  4. 主動實驗 (Active Experiment,簡稱 AE):強調以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 (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將事情完成,喜愛冒險性的活動,並且採取行動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物。

透過這四個風格,看看你自己屬於哪一種,去營造對應的環境與氛圍,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階段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與心境。學習的階段,會隨著人的成長、際遇、經歷、經驗,而有所不同,底下參考字這本書: 當吉他手遇見禪

  • 階段一:見山是山
    • 白帶:建立適當的初學者心態
    • 見招是招
    • 通常約 1-2 年的基礎技術練習,也就是 市面上常見的程式語言、技巧書
  • 階段二:見山不是山
    • 白帶到黑帶:學習過程所訓練的紀律.
    • 見招不是招
  • 階段三:見山是山
    • 黑帶:標誌出高妙和責任的標準。樂手必須身、心、靈開始融合的階段.
    • 見招無招
  • 階段四:隔行如隔山,跨領域的山
  • 階段五:行與山都在同一個天空之下
    • 見山是山,見山亦不是山
    • 白帶:揭示禪吉他的道理.

階段四之後,是我 一些個人的領悟。很多人會說『隔行如隔山』,對我來說,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最常比喻的領域:程式、音樂、武俠、烹飪 ,都視為同一件事。我的 Blog 裡很常穿插這四個領域,偶爾也會穿插 語言

學習金字塔

底下這張美國學者 Edgar Dale 提出的 學習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 理論,理論中將學習分成主動、與被動兩個面向,同時已主動學習得到的成果比較做推論。而這個過程跟我個人的經驗也是一致的。

因為我認為:

唯有深度的思考,才能真正所得。

教學寫文章討論 都是需要有深度的思考,過去我自學音樂的時候,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透過深度思考、探索、組織,加上熱忱、外在激勵(教學所得),最後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學習系統,同樣的方法,我也應用在資訊科技裡,這個 Blog 就是最好的呈現方式之一。

布魯姆分類學

Bloom’s Taxonomy (布魯姆分類學) 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於 1956 年在芝加哥大學所提出的分類法,把教育者的教學目標分類,以便更有效的達成各個目標。根據布盧姆的理論析,知識可以分成以下三個範疇:

  • 認知範疇(Cognitive Domain)
  • 技巧範疇(Psychomotor Domain)
  • 態度範疇(Affective Domain)

貪多嚼不爛:控制學習範圍

學習不是讀很多書,追求閱讀的速度與數量,這只會產生低層次的勤奮感和成長感。深度學習 在於探討內在的本質、原理,透過探索、思辯、組織、歸納、實踐。了解知識的源頭很重要。

所以學習的範圍要做適度控制,不是買了一堆書,都沒有讀也沒用,或者包山包海都想學,沒有方向性,這樣也會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一定要確立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方向是什麼?主軸在哪?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想做什麼事?過怎樣的生活?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可以參考?

知道方向主軸,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例如我過去幾年就很專注在 AWSDevOps/SRE 相關領域,所以就寫相關文章,做類似的演講。2017 年開始,把自己的主軸改向 分散式架構 學習,這些都是我個人大的方向。但是在過程中,我其實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方向,也在試著收斂方向,所以會有人發現 Blog 的結構在特定時間之後,做了很大幅度的調整,因為我正在重新收斂學習的範圍。

Updated 2019/05/17: 翻譯就是一種學習,分散式系統設計 - 正體中文版翻譯記事 在 2019/05/20 上市。

貪多一定嚼不爛,最後都是要回到重新梳理範圍,界定方向。但是你要清楚自己抓的方向與範圍是足以完成的,不能很快就完成(一個禮拜、一個月),也不能要學個四五年才能讀完,別忘了還有其他事要做。

我建議可以抓一個方向夠大的,可以區分區塊的,這種方向表示直得長期投資,也不容易被淘汰。當然這也就代表,持續性要夠,否則也不過是畫大餅罷了。

方向可以透過 mindmap 這樣的工具協助梳理,透過 定期分類、重構文章,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

達克效應 (Kunning-Kruger Effect)

學習是累加的,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令人興奮與愉悅的。但是有人就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一旦得到知識後,會過度放大那點知識的重要性

然後會變成好像得到全世界的知識,有了強大的自信,進而衍生的現象就是:

手上拿著錘子,看到什麼都是釘子

達克效應是描述 自信心知識量 關係的現象,如下圖:

其中的知識量,或者說專業程度,分成四個階段:

  1. 新手期:不知道,且無自知的
  2. 逐漸上手:知道自己不知道
  3. 專家:知道自己知道
  4. 大師:不知道自己知道

但是自信程度卻是有著非線性的關係,其中一段從新手期進入逐漸上手的過程,就會產生一開始描述的現象:過度放大那點知識的重要性,走到 愚昧山丘 的階段,直到有一天遭遇外來的打擊,從山上打到山下,發現自己不知道,這時候才真的開始進入另一個階段。

深入思考

學習有不同階段,思考則有不同層次。底下概念整理自 深思快想:瞬間看透事物「本質」的豐田思考術 一書,所提到的 深入思考

書中用兩個維度解釋:專業程度、思考深度,如下圖:


圖片來源:深思快想 - P43

深入思考注意的是深層結構,像是:

  1. 現象或者事務的要素如何連結
  2. 因果關係如何形成 (order, time)

這過程會用到很多知識,然後把知識連結起來,創造出新的概念,最後變成新的知識。

這段描述與 如何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整理的概念不謀而合

深入思考對應的是淺薄思考,也可以說是 定型性思考,深入思考則是 創造性思考。如果思考方式是淺薄的,就算用在高深的專業知識,也很容易被電腦取代。一班認為,靈感對創造性工作很重要,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深入思考。

最優體驗:心流

附圖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里提出來的。

如果工作的挑戰大大低於你的技能,你會覺得這個工作很無聊。如果工作的挑戰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會感到焦慮。而如果難度和技能正好匹配,你一上來並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調動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突破一點,你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心流的體驗。這是一個奇妙的感覺,你沈浸在工作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動,甚至可能忘記自身的存在。


四、實踐

下面這頁摘錄自台灣知名吉他手林正如老師的『征服琴海』,我學習法則的主軸,源自於這十點。

這十點提到的概念,其實不止於練吉他、或者學音樂,同時也是用在其他事物的學習,像是 IT 領域的學習,很多時候在整理自己的學習思路時,最後還是會回到這十點。

  • 林正如老師:台灣吉他大師、河岸留言創辦人、教學著作『征服琴海』
  • 整理資料的時候,想到以前學習音樂時的方法主軸,隨手整理了這段想法,不同於一般商業勵志、生涯規劃的書,談的大多是利益、掠奪等狹隘的方法,從音樂藝術角度切入,會看到全然不一樣的思維。

底下摘錄幾點,同時跟其他領域對照。

小步、持續前進

每次掌握一小部分,然後安排執行的練習時間表。上過我吉他課的人,都被我操過 五分種的暖指遊戲,有些人會收到一張我規劃的練習執行表。類似的操作,跟現在流行使用 看板 + 蕃茄鐘概念其實是一樣的。重點就是小部分精準的練習,確實掌握,每天持續做。

  • 我的練習方法,特別是在吉他練習的概念,跟 刻意練習 這本書提到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 一天進步 1%,一年進步 37 倍,三年後你會超越所有同儕、同學、同事,重點在於 持續

由品質建立數量

每次的練習都是小增量,少少的前進,但是重視每次的品質。

  1. 從品質中,慢慢的建立數量,用這些數量找到出學習的 ,這些點是扎實的足跡,不好,就改。
  2. 當點累積一些數量後,試圖將這些點 連結 (Connect) 起來,變成 ,因為這樣的連結,會產生有用的 知識
  3. 幾次連結之後,這些點從線會漸漸形成網狀的 ,這個過程最後產生 智慧

Hugh MacLeod 這張圖就是最好的概念:

我在學習音樂時,就是用這種系統性地學習,底下是幾個當時我從點開始,最後面成面的例子:

每個點都是品質,每次一小步,最後慢慢拼成一張圖,屬於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的藍圖。

這個 Blog 我也開始在整理類似概念的地圖,有興趣可以從 全站索引 點入開始看。

這樣的概念跟敏捷開發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概念也是一模一樣的

學習經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代表他有原創性、具備深度思考,不同時間讀,都會有不同的感覺與體悟。但是這類的知識,通常不太好肯,要一點時間、甚至是要有人教。不管在什麼領域,都有這樣的經典。計算機科學的經典不外乎:

  • 作業系統、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結構、計算機組織
  • 資料結構、演算法、離散數學
  • 物件導向、資料庫
  • 分散式系統

要學習好每個領域,追本溯源是必要的。例如我正在研究分散式系統架構,要研讀的經典論文就很多了(根本就是一堆坑啊),但是探索這些知識的過程,會讓引發我更多的思考與成長。

學音樂也有一些是必學的,像是和聲學、配器法、作曲理論、聲學、編曲概論 … 等。實務練習的音階、和聲、節奏、音色等。以前玩音樂練團一定要練一些經典曲,像是 Hotel California、Sweet Chlid O’ Mine … 其實沒有什麼喜歡不喜歡,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久,這類的曲子在不同年紀的不同時空背景,聽起來格外有味道。

整理、分類

經過前述的學習路徑,你會產生很多屬於自己的知識庫,但是東西一多,就一定要整理,在整理中思考他們的關聯性、轉換不同的 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再看看這些知識,你會產生新的智慧。整理的方法我分成 具象化 以及 抽象化 兩種:

  • 具象化:類似於實際的技術分法,類似的詞有 Category,或者是檔案系統的目錄樹。他是實體的分類,也可以想像是專業分工,在組織裡的 Backend、Mobile、QA、SRE 等職能性質的。
  • 抽象化:類似於應用的分類,通常會橫跨各種具體抽象的分類,在文章的整理上,我通常會用 Tag 概念來分。

挑惕環境

高效率的學習仰賴一個舒服的環境。

我個人在練琴時,對 環境要求 很高,換言之,很龜毛。從燈光、溫度、濕度、手汗的程度、咖啡的味道、座椅的高度、譜架的高度、節拍器的音量、吉他背袋的高度,我都會挑惕。挑惕環境是為了讓練習更謹慎,讓練習更有品質,讓人進入專注 (Flow) 的狀態。學習也是一樣。專注,才能創造出好的東西,才能拍出漂亮的照片。一張清晰的照片,遠勝於一千張失焦的。

環境雖人是外在因素,但是可以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就是好的。例如寫程式聽音樂是很常見的方式,底下是我個人聽的音樂:

  • Uru Cover: 只有鋼琴跟女聲,畫面很空靈,有 New Age 的感覺,加上畫面只有女生的一半臉,加上 Uru 的歌聲,很容易讓我進入專注的狀態,累了就聽 and 看她唱歌。
  • Extreme Assault OST: 是一個飛行電玩的遊戲配樂,曲風是 Epic (史詩),一些澎博的電影經常會用這種音樂。這張遊戲我不當遊戲,而是當 CD 音樂專輯聽,以前寫程式都聽這張。
  • 聽音樂能提高 Coding 神力!FB、Snapchat 工程師公開專屬歌單:這是一篇統計性的報導,可以參考看看。

模仿、創意

大部分的人都是倚賴『模仿』學習。學音樂就是模仿句子、學語言就是模仿造句、學程式就是學習 Design Pattern、學書法就是臨摹名家手法,這些都是模仿的方式。透過模仿,作延伸創意,依照經驗的多寡、思考的深淺、人生歷練的程度,從而才有『創造』、『創意』的概念。

我經常鼓勵朋友、同事寫 Blog,很多人跟我說不知道要寫什麼,或者他要寫的東西,其實別人都寫過,Google 就好了。用 學習金字塔 的概念,前面的方法其實都是被動學習,換言之,能真正學到的東西有限。因為讀這些東西過程,思考的深度、深思的強度都不夠,真正的學習是要 體驗模仿思考練習,只有親身做過這些事,才能真的學到東西。深度思考 不是要寫什麼論文,而是自己語言重新把學到的東西 講出來寫下來模仿出來

我的這篇文章:DynamoDB 學習筆記 是站內點閱率很高的一篇文章,而當時我學習的方法不過就是把官方文件讀過,然後逐一整理成中文,在文章中都調侃我自己像是在做翻譯。但是這個過程反而學到最多,因為不斷地去思考 DynamoDB 相關的知識,進而整理出、延伸出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因此發現另一片天地。對個人來講,這是一個新的入門,充滿著學習的樂趣。

用關鍵字 “dynamodb“ 搜尋,扣除 AWS 官方文件,這篇筆記排在第一名。

資訊科技領域練功的方式很多,平常要多關注、思考背後的本質,例如容器技術的本質是什麼?他是如何實踐的?搶購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演算法?該如何實踐?資料庫支援的複本 (Replica) 是怎麼回事?要如何實踐? …

但如果不知道要寫什麼,那就把學到的東西,一五一十地寫下來,然後不斷地整理他、延伸他。量變會產生質變,你自然而然會知道下一步要寫啥。

經驗與價值

大部分看起來很『普通』的事物,往往都是深刻經驗的累積。瀏覽 Facebook,可以『正常』的呈現、留言,這些『正常』都是經過『不正常』努力呈現的。

我們聽到的每個『很普通』的音符,都是經過『特殊』練習的過程,才製造出來的。價值與經驗,就在於舉重若輕,建立在別人時間的經驗,這就是價值。

這些原則跟品質大師 戴明提出的 PDCA 類似。

一個人的 Working Backwards

一個人的 Working Backwards 是我個工作與學習心法,底下錄影是我在一場 社群分享 中提到的,聽聽看用說的:

從生活中學習

以下是計算機科學裡很重要的概念,但是不容易跟非技術、非電腦科學背景的人說明:

其實生活中,這些原理都實際對應的案例。從生活的觀察中,抽象化出這些現象,然後類比進來,這時候才算是真的理解背後的精髓。

理解 就是把新事物和已知的事物連結起來。

對人類而言,大腦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 連結未知與已知的事物 。新事物如果能和多數的舊事物連結,就會達到深入理解,反之就是淺薄理解。

舉例來講,現在 (2020) 很潮的技術 Service Mesh,你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舉例嗎?跟 API Gateway 的差異是什麼?

所以這裡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

觀察、比較、類比

培養觀察各種事物的習慣,注意到現象,了解其中的特質,最後才有辦法類比。生活當中,到處是學問,隨手都是知識。

上面這段的文字描述,就是 如何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一文整理的方法。

建立自我激勵的學習循環

學習過程是辛苦、漫長、甚至是孤獨的。我在 怎麼練一首曲子 這篇文章最後提到一個概念:自我激勵與獎勵。文中提到我會用依照階段性目標的達成,給予自己一些鼓勵,例如去聽一場演唱會、買較好的器材設備、換一把琴 … 等。像是這樣的設定:

  • 目標:練一首很難的曲子,同時上課教琴,
  • 條件:歌曲練好之後,錄音
  • 獎勵:用教學的收入,換一台更好的效果器

而學習任何技能也是如此,設立小的階段目標,設定完成的條件,設定達成目標後的獎勵。

現在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在激勵我自己,例如:演講幾場、做多少教學、或者翻譯書,然後用這些賺進來的外快再學習新東西。換言之,我會因為學習的產出得到小小的回報,再利用那些小小的回報,學習更多東西。


延伸閱讀

站內延伸

學習、寫作、閱讀系列文章

音樂學習筆記

音樂家談學習

參考資料

文中提到的書

相關 Youtube

更新紀錄

  • 2024/10/06: 加入 Youtuber 的連結
  • 2022/05/08: 第二章 加入段落 大衛庫伯 (David Kolb) 的學習風格
  • 2020/06/07: 第三章 加入段落 達克效應布魯姆分類學深入思考、第四章加入段落 從生活中學習
  • 2019/10/16: 加入 方向
  • 2019/06/08: 加入閱讀與寫作段落,整理相關文章
  • 2019/01/06: 重新調整文章結構,分成四大部分:法則、探索、階段、實踐
  • 2018/10/07: 增加 探索自己 段落
  • 2017/09/20: 初版


Comments

2017/09/20 21:42:30





  • 全站索引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