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 思考本質、實踐、抽象、想像力、教育


一直很想找一些人,這些人有個特質:

喜歡思考事物的本質性、背後的故事、問題、原理、抽象化、想像、實踐方法

像是:


跨領域

技術領域

從技術領域來看,思考或者討論『架構設計』是很有趣的事情。

我常常會這樣想:平常使用的一些知名 Product / Solution / Service ,架構應該會長怎樣、怎麼設計系統?像是:

  • Communication: Slack, Line, Gmail
  • Social Media: Facebook, Twitter
  • OTT / Streaming: Netflix, Spotify, KKTV, KKBox
  • eCommerce: Amazon, Apple Store, Airbnb, Agoda, …
  • Content:Dropbox, Google Drive, Box, IG
  • IoT: 交通動態系統, 工廠自動化 (MES)

市面上 Public Cloud 有名的服務 (Services):

  • Queue: Pub/Sub, SQS, Kinesis
  • LB: Elastic Load Balancing, Network Load Balancing
  • Data: BigQuery, Athena, AirFlow
  • SDN: VPC (AWS, GCP)
  • Storage: S3, EBS, EFS
  • Observability && Monitor: OpenTelemetry, CloudWatch
  • AAA: AWS IAM, AD

思考這些架構背後的可能,養成架構性思維,往往在需要的時候就會有如神助。

類似的資訊與範例,在 AWS Architecture Center, Azure Architecture Center 有很多。

這樣思考有兩的面向:領域 + 實踐

實踐的方法很多,AWS 是很棒的選擇。

然後探討的不是:『好或者不好』,而是『適合、或者不適合』


音樂的層次與本質

因為我的背景關係,以前玩 MIDI 編曲的時候,臨摹 過上百首歌曲,也就是把整首歌的所有聲音,常見的包含主旋律、鼓、Bass、Guitar、弦樂、鋼琴、鍵盤、等,轉化成音符。這個訓練過程,我聽歌的習慣變了,很習慣聽到很多別人不會注意的細節,像是歌曲結構、和弦進行、編曲技巧、情緒的鋪成、音色、技巧、畫面的呼吸、音樂跟歌詞的對應 … 等,不管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

後來因為 做場、寫譜、教學,經常性的思考整首歌的結構、編曲、配器,寫過數百首歌譜,對於歌曲結構,更是直覺性的思考。但是除了這些技術性的東西,其實過程中,我讀了音樂史有關的東西,研究了歌曲、音樂家的故事、成因、曲風的演進與關聯性、甚至是 音樂認知心理學

不管是編曲、還是做場寫譜教學,其實都是 實踐 的過程,他呈現的都是技術性的表象;但是音樂是藝術文化的呈現,文化是探討 本質 的問題。

如何聽一首歌?』 是我以前整理的心得:聽歌有兩個面向的東西

  • 技術層次:樂器演奏技巧、編曲 (配器、和弦進行、風格操作、音階、和聲、對位、曲式、節奏、律動)、製作與後製 (錄音、混音…)、歌唱技巧
  • 文化層次:歌曲的創作背景 (發源地、宗教、歷史、民俗、傳說、政治、時事)、音樂風格

相關文章,請參閱:

大部分的人,會問的多是技術面的問題,像是 相對絕對音感哪個強?、吉他技巧、樂理、和弦、音階、編曲、哪些設備好用 … 等。我的 Blog 有六七成的文章在整理這些東西。

跟音感有關的文章,參閱底下三篇的整理:

先說結論,沒有強不強,只有會不會用。

而實際上,我思考的是兩個面向:文化 + 技術。文化層次其實就是 本質 的問題,然後才是跟 實踐 的技術概念。


藝術表演:電影、演唱會

有了歌曲,很多歌曲就可以放在一起做表演。但是表演的思考除了歌曲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像是歌曲次序、燈光、音響、聽眾。

因為做場表演、因為 承辦活動 ,因為愛看電影、小說,所以思考範圍更廣,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 電影鏡頭是怎麼拍的?鏡頭為什麼要這樣帶?鏡頭怎麼取景、鏡頭之外會有什麼?導演想表達什麼?
  • 小說的結構為什麼這麼大?作者怎麼寫的?角色出場的節奏,角色個性刻畫的背後道理 … (金庸小說很多這樣的暗喻)
  • 電影中,音樂與畫面如何搭配?時間軸以音樂為主、還是畫面為主?
    • 去看看日本的電影或者日劇,會發現通常畫面是以音樂為主的,也就是畫面是跟著音樂走。
    • 而有些電影則是音樂跟著畫面走,常常做出拍子、段落很詭異的配樂。
  • 演唱會要麼辦?背後可能需要怎樣的團隊?台灣電視的問題在哪?

這些問題,其實思考的也是兩個面向:本質 + 技術


金庸小說

金庸在他的小說序中探討了 ,引用 《金庸作品集》新序 的說明:

這段講的則是 呈現的形式,可以解釋成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的形式。問題不在採取甚麼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這段講的則是 本質,也就是「人性」,另外小說想要強調的、或者彰顯的則是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中國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不合理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小說的本質;武功一種表現工具、手法,用來表現俠。

底下經典裡,武功、江湖只是包裝:

  • 天龍八部:本質是佛學,探討的是佛家的因果
  • 笑傲江湖:本質是政治,探討是人性
  • 射雕英雄傳:本質是俠義,探討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神鵰俠侶:本質是真摯的愛情

本質、思考、抽象化

抽象化思考

一路看下來,每一個例子都在強調兩個點:本質 + 實踐

  • 本質:就是想要表達的思想、想要達到的目的。探討的是事物的本質性,探索本質的源頭。像是:
    • 商業模式、商業領域
    • 音樂表達的故事、文化
    • 俠之道
    • 探討人性、烏托邦的電影
    • 人類的意識
    • 演講的目的
    • 生死的本質
    • 探討事物的本質
  • 實踐:通常指的是技術、方法,可以透過後天教育培養、訓練的
    • 系統架構
    • 音樂曲風 / 音樂編曲 / 演奏技巧
    • 武功招式、門派
    • 電影鏡頭分鏡、演唱會燈光 / 鏡頭分配
    • 簡報技巧
    • 時間管理
    • 抽象化、想像力、聯想力、組織力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我不斷地在 抽象化 這些例子的 本質,然後最後都找到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

其實我常常會把幾個不同領域放在一起,然後說對我來講他們其實是一樣的,像是:

  • IT: 程式、軟體工程、系統架構 …
  • 音樂: 作曲、編曲、演奏技術、文化
  • 小說: 武、俠
  • 烹飪
  • 語言

抽象化的目的,在於看清本質、探討本質,

音階的本質


想像力、教育

抽象化思考需要想像力、聯想力、推理能力。

我跟朋友分享我如何看電影、看演唱會的想法,朋友覺得我這是因為我有這個背景,所以我想得到,我回家一路想,的確。但其實跟朋友分享的當下,我一直在發揮想像力、聯想力 (還有唬爛能力),想像事情背後的事情,想像背後的問題等。

後來不管教吉他、工作上帶團隊之後,常常要面對自己過去經驗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或者從來沒經歷過的狀況,但是我就是要想辦法找出做法。

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或者問我怎麼想出這些方法?漸漸的發現一些事,也找到問題的源頭:教育。我們的教育從來不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幻想、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聯想力、組織能力,我們的教育都是填鴨給學生正確答案、然後不斷地背誦、為了考試。

但是回想小時候,我映像中的自己,是很有想像力的,很常會想些有的沒的,天馬行空。實踐方法就是自己動手做,我跟朋友說:小時候,我的玩具是自己做的,大家都很驚訝。。。

看看為什麼外國有那麼多科幻作品,各式各樣的幻想文學,像是探討『人的本質』的故事:

探討『反烏托邦』的故事,這三本是三大名著:

日本創造出那麼多動漫,而且都很有想像力,太多了,我就不舉例了。

而華人圈,其實很少很經典的科幻作品。在台灣我看到的,這是 本質問題,實踐方法就是 教育媒體,或者透過 社群 影響力,曾經跟一位音樂圈的前輩聊到這件事情,想法整理在:閒談 - 音樂教育。但其實我們都有想像力,只是沒有用好的方法去組織、啟發而已,而最近這些想像力最具體的呈現就是透過網路,像是 PTT。

所以,我們是有想像力的,但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讓大家去思考本質性問題,只有給實踐的方法,而且方法不是最實用的。


結論

這篇的緣由,是因為我在 Facebook 跟朋友提到想弄一個 Group ,以『系統架構』討論為主。私下問了幾個朋友,大部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能、很難、或者是目的是什麼?』

或者是大部分的人想從中直接獲取什麼,就像去參加社群活動,無非是想從中得到一些經驗,看到大神的風采。。。而我的想法卻不是這樣,這是一個大家一起思考、激盪想法的討論,不討論就不會有結果。

本質: 是透過討論、辯論、想像、聯想,最後才會有的,最後會跟 哲學 有關係。

實踐: 需要後天努力的,像是研究 AWS、Node.js、Linux … 等技術學習,要用 學習方法。底下是各領域實踐的方法:

  • 學音樂的人,要多聽歌,聽各式各樣的歌,思考音樂。
  • 拍電影的人,要多看電影,看各式各樣的電影,思考電影。
  • 寫小說的人,要多讀小說,看各式各樣的小說,思考故事。
  • 寫程式的人,要多讀程式碼,看各式各樣的程式碼,思考邏輯。
  • 規劃架構的人,要多看別人的架構,看各式各樣的架構,思考架構設計。
  • 領導者,要多讀書,讀各式各樣的書。
  • 每天進步1%,1年後將比現在強37倍

抽象化 後的東西,加上想像力,可以延伸出很多有趣的事物,這些東西就是『創意』的源頭。
創意可以不用是新的東西,本質性一樣的東西,因為實踐的方法不一樣,也是一種創意。

想像力可以用輔助工具,像是 Google 趨勢搜尋

我的書很多,會買也會賣,最後會留下的有兩大類:探討本質、最佳實踐

  • 探討本質:長篇小說,像金庸、科幻小說、生死哲學、經典文學、音樂史
  • 最佳實踐:軟體工程、演算法、架構、樂理、編曲理論、錄音原理、吉他製作

本質 需要有哲學、抽象化能力、想像力、聯想力
實踐 透過後天的教育、技術學習、創作、學習方法、實踐理論 (Agile)

另外我沒有提到的例子是 語言。語言背後的 本質實踐 是更有趣的話題。『語言』背後反映的就是文化,文化包含人們的思考方式。像是英語很注重『數量』(邏輯)、主格受格、動作、時間,這些反映出西洋人的思考與生活方式,這些都反映出西方人相對於華人理性。而日文 (我不熟,但常看日劇) 反映出日本人嚴謹的民族性,社會階層 (敬語之類的)。中文則反映出:華人的抽象浪漫思考,語言本身是弱結構性,也就是沒啥文法可言,文字前後怎麼放都可以,聽的人也可以懂。習慣性省略主詞 (這句話是用英語邏輯看回來),畫面式表達語義 。。。 說得好聽的,比較浪漫,但卻不切實際、語意沒啥先後邏輯、沒有時間感 … 等。


延伸閱讀

站內延伸

相關文章

喝咖啡聊音樂 相關文章

推薦課程

教育問題

相關資料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關於這裏
  • 關於作者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