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是我在 FB 上寫的 隨筆,重點在於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談閱讀能力

這年代必備基礎學習能力:

  • 閱讀長篇文章,組織文章
  • 寫長篇文章,組織文章
  • 判斷文章正確性,以及探索源頭

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讀散文開始,不是讀 Facebook or Twitter 那種 140 字的訊息。寫作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從 寫日記 開始,同時從日記中認識自己,跟自己對話。

閱讀能力的培養

大部分的程式只會寫一次,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讀,但每次讀有兩種狀況:

  • 讀的人幹樵的要死
  • 改的人罵到翻

其實狀況只有一種 XD

真正的『知識』是靠閱讀文件,進而學習過來。像是讀技術手冊、使用手冊、開發手冊 …. 這些東西不是靠上課來學的,而是靠自己花時間去 走訪(Go Through),等別人來教的、等待別人整理懶人包的,間接地等於 等著被淘汰,因為 就是 被動學習,等於跟不上,有學習的是那個整理懶人包的人,不會是讀懶人包的人。

走訪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讀小說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閱讀長篇小說?我有另一篇隨筆: 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 ,就是在談如何克服閱讀長篇小說。

為什麼你會 OOXX

我把設計分成幾種:

  • 直覺:不需要看手冊,用常理就可以知道怎麼用。像是現在大部分的 SaaS 服務,例如 Gmail 基本收發信件、Google Map、iPhone …
  • 簡單訓練:需要簡單手冊,像是 VSCode、Google Mail 進階技巧、Windows or macOS、一些 3C 產品(相機、手機) …
  • 深度(專業)訓練:vi、LaTex、photoshop、AWS …

而大部分的軟體,或者產品,通常都會有手冊,把手冊讀過一遍,大概就可以知道八九成功能。

要知道同類型產品,其實瀏覽官方網站的產品資訊,抓到產品分類,就可以抓到產品結構。

所以,

你為什麼會 OOXX?

沒什麼,手冊上都有寫,我只是瀏覽過而已。

閱讀結構

這段隨筆 (2018/07/08) 是我掌握一本書的方法,主要是了解目錄結構:

閱讀的層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經典著作裡,有提到更具體的閱讀層次,如下:

  • 第一種層次:基礎閱讀,基本文章句子的閱讀與理解能力,約略小學畢業閱讀能力
  • 第二種層次:檢視閱讀 (系統化略讀): 表象的閱讀,像是這本書在談什麼?書本的架構?全然接受。
  • 第三種層次:分析閱讀。針對書本內容提出質疑。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
  • 第四種層次:主題閱讀、比較閱讀。橫向讀同類型的書,比較,並提出相同、相異之處。

這概念其實跟我最喜歡的小說 傷心咖啡店之歌 裡提到的想法類似,這段我也寫在 FB 寫下這段 隨筆 (2018/05/18)中。小說段落很長,摘錄以下:

“你一本書讀幾遍?”吉兒放下手上的報紙。

“一遍啊。從頭讀到尾。”
“不夠。”

“從頭到尾讀完都不夠?”

“不夠。又不是讀愛情小說。小葉,你聽我說,書分成兩種,一種是消遣用或資訊用的,那種只要讀到你想要的東西,比方說結局,就行了,讀完了書也可以順便丟掉;另一種書是用來鍛鍊你的智慧,提供給你概念,這樣的書不能當小說來讀,要把它們當做是一個跟你在對話中的老師,要一邊讀一邊反問,一邊思考自己是不是能理解,理解後是不是能接受。這種書至少要讀三遍。”

“一本書要讀三遍?那就是像考試的時候讀課本,一直讀一直讀,讀到都背起來了?”

“也不一定要背起來,我覺得大部分的背誦都是愚蠢的。你認真聽我說,嚴肅的書要這樣讀:第一次一口氣讀完,越快越好,讓你大致知道作者想要整體表達的是什麼,然後就是難的部分了。

“第二次閱讀,你要用跟作者對等的態度去讀書,作者說什麼你不要就一古腦兒接受,要逐一去思考批判。批判你懂吧?就是不管他說什麼話你都要想一想:是這樣嗎?難道沒有漏洞嗎?可能有另外一種思考方式嗎?即使是國父說的話你也要這樣去對待。批判過後你會有答案,如果你同意作者,那麼不用背你也忘不了;如果你不同意作者,你要整理出自己的思考結論,這樣書也不算白讀。每讀完一個章節,你就停一下,好好回顧這一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再用自己的語言,把你讀到的東西簡單摘要一次。要是找不出重點,有可能你讀得不認真,要不就是作者打混,根本沒寫出個東西。就這樣子,好好把書讀第二遍。

“第三次閱讀,最好跟第二次閱讀之間空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要常常回想起這本書,常常把書上的東西跟你看到的世界去印證,這樣子在讀第三遍之前,這本書已經成為你的朋友。第三次打開書,你對話的對像是你自己。要一邊讀一邊去體會,這些思想給了你什麼概念,跟你其他的概念是不是能起演繹作用,如果讓你就這個題目寫這些東西,你會怎麼寫?第三遍應該是很愉快的,因為你不只讀它,你還掌握它,征服了它。讀完第三遍以後,你可以很驕傲地說,我讀過了!我知道這本書提供了如何如何的概念,我對這些概唸有如何如何的看法。這樣子,書才算讀完,這本書已經屬於你,即使把書燒掉了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把菁華吸收到你的腦中。”

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

這段是我唸書時代就寫下的想法,只是人生不同階段,重新用不同媒介表達而已。底下是我寫在 FB 上的 隨筆 (2018/09/24)

我是這樣讀小說的:

拿起書本,隨意翻到任意頁,開始讀。如果這故事的角色與我有共鳴,我會往回翻,因為想更了解故事中的人,了解故事之前的故事,了解故事之後的故事。

你知道我是在什麼時間認識你的嗎?我是在你人生的任意頁開始認識你的,隨意翻開的那一頁,那一頁代表現在你遇到我,我認識你。如果我們的經歷有共鳴,你的故事打動我,那我會持續往下一頁讀下去,你會告訴我你的過去,而我會參與你的未來,所以我們會是朋友。

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個在生命中佔有份量的朋友,就像讀一本書。

讀本書就像認識新朋友朋友就像讀一本書

一些媒體常會有這樣的標題:

閱讀在國外似乎跟喝水一樣,而很多數字也表示,台灣人普遍是沒有閱讀習慣的,這現象我也實際觀察過,每天上下班一小時的公車 (2015~Now) 裡,有時候我會觀察一下四周的人在做什麼,大多不是在看劇、玩寶可夢、滑臉書、玩遊戲、發呆 …. 手上是紙本書的,真的很少。


寫作能力的培養

我覺得學習就是有進、有出。

  • 就單向被動的學習,像是 閱讀聽講 之類的。
  • 就是把學到的東西表達出來,表達的方式有 應用實作演講寫作教學

有進有出是個循環,然後持續優化 進、出質與量

很多人說不會寫作,或者說不知道寫什麼。這是可以練習的,而且不是要比賽,寫的目的是什麼?讀者是誰?我常說我寫 Blog 的第一讀者是我自己,換言之,我讀自己寫的東西,然後不斷地整理、組織。這就是一個循環,概念類似下圖知識管理的循環:

寫作可以從寫日記開始。日記是私密的,自己跟自己對話的。從寫日記的過程,可以真誠坦言的面對自己,但是要跟自己對話不需要有華麗的詞藻、詞彙,只要有簡單的詞句,就可以記下自己到故事及可。至於寫作技巧,是靠閱讀之後,再寫作慢慢可以訓練出來的。

寫 Blog 則是公開的筆記,透過公開,讓自己為文章負責,讓文章的質更好。書寫、閱讀是相對的。跟寫程式一樣,不是只有寫,也要讀別人的程式,或者讀自己的程式,這個過程才會真的進步與成長。

思考結構

底下這段 則是我寫文章的方式,跟讀一本書一樣,思考結構:

蒐集資料

我在談 系統監控、決策數據 時,提過一個階段性的概念:

蒐集 -> 儲存 -> 分析 -> 呈現

這個階段的概念,不僅止於系統監控、也不止於決策,寫作也是。

我的 Blog 裡有很多草稿文,這些文字就是在蒐集階段。有些蒐集則是直接放在 FB 上的隨筆,一段時間之後,我會重新整理讓這些文字落地成文章。

寫文章的關鍵不是要下筆成文,或者下筆成書,而是下筆之後的維護,必須要不斷地去調整結構、刪去不好的、加入好的,然後做自己的讀者,如此的循環,文章才會好。


判斷文章的正確性

現在網路上大家都可以寫文章,大家都會寫文章,大家也都會抄文章,然後大家都會轉文章,所以錯的就會一直傳,一直轉,轉到天荒地老,轉到 Google 倒。。。

對於轉來的文章,不管是不是大神寫的,或者是有名人的人轉來的,都要自主判斷文章內容的可靠性,數字有沒參考原文,有沒有所依據,還是個人的想法,有沒道理?


結論

這個世界如果要分成兩種人,我會這樣分:

  • 一種等著人家餵食
  • 一種是已經不知道奔馳到哪裡去了

你是哪一種?

相關題目:習慣的養成、刻意練習、深度學習、組織學習

關於:如何讀一本書

這本書是我很推薦閱讀的工具書,網路上有很多介紹,推薦這個 youtube 的介紹:


延伸閱讀

站內延伸

學習、寫作、閱讀系列文章

隨筆

其他

更新紀錄

  • 2019/01/20: 初版
  • 2019/09/01: 增加 閱讀的層次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 兩個段落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