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團隊共識與人才養成


這段 筆記 是 2020 年聽 podcast 寫下的心得筆記、跟朋友討論的東西。這整個過程,也是我過去 凝聚團隊共識人才養成 的實踐方法。

階段

這是我在團隊裡用了一段時間、找共識的方法

  • 第一階段是 暢所欲言,誰有什麼想法都提出來寫下來;
  • 第二階段是 評估想法,發現不同想法之間的聯繫,把他們用線連接起來;
  • 第三階段是 形成決議:把討論中淘汰掉的想法都劃掉,剩下的分出 主、次執行順序,然後整理一下就可以照著做了。

這三個階段,其實就是從 發散思維,到最後 集體的集中思維 的過程。先發揚民主,最後形成集中的共識。

起頭:萬事起頭難,暢所欲言

通常要有人起頭,做個雛形或者樣子,然後要讓大家暢所欲言的討論,把想法丟出來,這段過程很重要。

我常會是把想法丟出來的人,但是跟大家發想的過程,要準備被大家圍毆,或者被整個推翻的心理準備。這個過程要放下身份、身段,讓大家可以 暢所欲言,然後透過這樣的激盪,把想法都放在白板上,過程用顏色區分問題、方向、現況 … 等。

而在討論過程,主軸很容易因為大家的背景、角色、經驗不一樣,主軸一直 飄、亂、散 是正常的,所以一開始發起的人就是要負責讓會議進行有主軸。

這個過程,雖然是我先發起,但過程中也可以探索出下一個可以接棒自己的人才,越有想法的人,就讓他嘗試起頭。
相關文章:問題的難與雜

探索潛力人才

下一步就是要指派一個負責人,開始整理白板討論的內容,通常他也是接下來整個任務的執行者。

這段非常非常重要,因為 整理 就是把想法具象化的過程,沒有這段整理的過程,討論過程激盪的想法與內容等於就浪費了。

接手的人要負責整理這些討論的內容,把發散的資訊,眾人的想法,收斂成一份大家的初版共識。

整理的過程,負責人必須重新深度思考這些討論,重新思考其中的 邏輯結構先後關係必要與次要,經過這段重新思考,這個人會變成對整件有最深刻的了解。

可執行的規格與計畫

下一步就是整理成有意義的文件,這份文件會是一份 Guideline、Spec 的草稿版了。這份文件也會是未來執行的起始點,文件內容包含:

  1. 問題的描述
  2. 目標,得到的好處
  3. 解決方案有哪些?他們個別考慮是什麼?適合怎樣的場景?優缺點
  4. 具體 PoC 的範圍
  5. 常見的問題

有了規格的具象化,下一步才是技術的實驗,也就是 PoC。依據目標與方向的 PoC 才有意義。否則很容易變成無上限的發散。

這個過程有點類似:Working Backwards 的想法

透過技術評估,培養技術專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多的討論與想法,沒有人動手去做,終究空談,特別是在技術圈。

所以前面提到的負責人,通常會是實際執行的人,他也會是未來對這個新任務、新技術最熟的人,這是培養技術專家的機會與跳板。

PoC 技術是要解決現場問題。所以根據規格的內容,開始評估需要的技術與 PoC,他要走過所有技術的實踐與考慮,過程就是對於新技術有駕馭能力,獨立研究新技術的方向、如何評估可行性。

現場問題往往比 PoC 的更複雜十倍。但是 PoC 是要了解是否都滿足現場的考量,我常會說:問題的 Consideration (考慮) 是什麼?這些考慮都是必要的?優先續是什麼?

評估過程,不管結果怎樣,只要確實執行,對於技術會有基礎掌握。掌握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解決關鍵問題,帶來效益。不管評估結果是否適合,都是毀很有收穫的。

2018 年 K8s 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因為團隊需求,期望 K8s 上跑 Windows Container,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還是很認真的評估,花了兩個多月,找了 AWS EKS (那時候 EKS 還在 Beta) 一起評估,搞了很久,但有了實際的報告與預期結果。最後結果不難猜想,是不適合的 (不是不行),但是大家都因為這個評估過程,很有收穫。

除了技術評估,過程我也會訓練同仁 表達 能力,也就是 把複雜的技術概念,變成普羅大眾能聽懂的人話,就像是科普一樣。背後目的就是讓他試著把技術講易懂,怎樣找到適當的比喻,怎樣讓另一個人也懂的怎麼做?怎麼用?怎麼講?表達 技巧也是訓練的關鍵之一。懂技術,會用技術,但是無法讓別人知道,等於不懂。

沒有時間學習技術的管理者,也可以在這個過程,間接學到這些新技術,至少不會完全跟不上,相關參閱 管理者如何持續學習技術?, 人才發展策略地圖 (draft)

下一步:執行與落地

透過評估,滿足了所有情境,下一步才是導入。導入就是真的拿去用,解決問題,產生價值。

用之前,我通常會希望有規則,也就是 使用前請閱讀公開說明書的概念

是一件事, 另一件事。評估與 PoC 確定的是 的問題, 是要用 制度、規範 解決。

制度規範就是規矩,沒有規矩,怎麼能方圓?系統要長大,線性增加,靠的是規矩、制度、章法。

更多參閱: 有效定義目標與執行、落地

Q: 怎麼讓來開會的人有暢所欲言?

我也不是很清楚算不算做到,但心裡有一些平常在做的,幾點我的套路:

  1. 以身作則:我常說會議要準時,不要遲到,如果大家發現 Rick 無故遲到,請不用客氣ㄉㄧㄤ下去。
    • 除了會議,其他也是。看起來沒啥關係,只是想表達紀律,原則。
  2.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讓大家知道,我們是一個 Team ,各有各的專長,遇到問題是可以一起分擔的。一個人能力很有限,但一個團隊可以很強大。
  3. 前中後的節奏
    • 討論前,主動丟出想法
    • 討論中,一切都從白板開始,一開始就具象表達。
    • 表達的時候,盡量用生活化的例子,或者用自己當例子,或者用現場的人當作故事角色,把大家串再一起。
    • 用自己當例子是暴露自己的弱點,好惡,讓大家帶著輕鬆進入主題。
  4. 平常營造討論的風氣,訓練大家表達的方法(我很強調這點)。
    • 討論的結果要可以具象化 (文件)、結構化 (還是文件)、之後可以依循 (又是文件)。
  5. 大家對於討論有具體的內容,有一致的表達方法,下一個 run 就會有更具體的討論,加上前面 3) 建立的連線,4) 的具體內容 2) 弱化權力角色,1) 有紀律的團隊 … 也更容易暢所欲言… ?

更多參閱: 表達與溝通的差異再談『為什麼寫文件?』


延伸閱讀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