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常見的問題


面試是雙向的,資方要用人,勞方要找機會,雙方透過面試找到彼此的交集、找到共事的可能與機會。本文整理數百次面試經驗過程中,常見的面試問題,希望可以協助更多求職者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問題分成以下幾類:

  • 一、履歷的問題
  • 二、自我介紹的問題
  • 三、面試過程的問題

這些問題種類,裡面各有代表性的各別整理問題的現象。

最後整理一些建議做法,給求職者參考。


一、履歷的問題

面試從履歷就開始了。一份履歷大概都有以下東西:

  • 個人基本背景:現代個資意識抬頭,不要需要揭露太多
  • 技能:會哪一些技術、專業技能
  • 經驗:在哪個公司擔任怎樣的角色、執行哪些任務,簡單說:做過哪一些事
  • 自傳:自我介紹
  • 其他相關資訊:作品、Blog、Github、證照、推薦 …

招募系列文章中:「一、萬事起頭難:面試名單從哪來?」 就提到了,需要用人時,最痛苦、無力的就是撈單,這關是很多第一次用人的 Leader、主管要面對的題目,所以適度的篩選履歷是必要的。當每天要透過人力銀行看幾百份履歷,而當你的履歷沒有重點時,很容易就會被忽略掉。

履歷通常有以下幾種問題:

  1. 包山包海
  2. Github、Blog 的問題
  3. 其他履歷的問題

問題:包山包海

履歷上都要告訴用人主管,我會什麼。

但 IT 的技術繁多,所以在技能描述上,寫了一堆東西,包山包海,什麼都有,曾經聽過的名詞上面都會出現,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資深的求職者身上;另外一個現象就是,技能的描述很少,幾乎什麼都沒有,通常出現在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這兩個雖然都是極端的現象,但卻很常出現在履歷上。

人類的資訊接受是有層次的,當一堆訊息同時呈現的時候,會讓閱讀者抓不到重點。換言之,對於面試官來講,是否要發面試邀請函,必須是履歷上有符合的指標、或者關鍵字。

給求職者的建議:

  • 列出最熟悉、最有心得的技術即可
  • 整理技術的應用場景、實質貢獻
  • 分享最自豪的、最挫折的、最想精進的、最想挑戰的

核心的想法是:

讓用人主管可以很容易知道,你擅長什麼?貢獻過什麼?受過怎樣的挫折?想往什麼方向走?

如果是積極的求職者,心裡已經有心儀的公司、嚮往的職位,最好是針對性地整理履歷,也就不同公司的、或者不同的職務,寫不同的履歷,然後主動投遞履歷。例如正在面的工作角色是 DevOps Engineer,那麼就可以針對過去在工作上,做了哪一些任務,這些任務用了怎樣的技術、解決怎樣的問題,透過這個過程,找到彼此的交集 (Intersection) 。

DevOps Engineer 做什麼?參見 需要專職的 Release Engineer?

如果經驗真的很多,或者是想要讓面試官多了解自己,可以用 從進到遠 方式列舉,如下:

2017/03 ~ 2020/03 (3y):

  • 貢獻:
    1. ABC
    2. DEF
  • 技能:熟練度 (1-5)
    1. Java 5
    2. MySQL 4

2013/03 ~ 2017/03 (4y):

  • 貢獻:
    1. ABC
    2. DEF
    3. GHI
  • 技能:熟練度 (1-5)
    1. ㄅㄆㄇ 3
    2. ㄍㄎㄏ 5

每個項目,建議列一兩項即可,詳細的可以放在自己的 Blog 或者 GitHub,而這些深淺可以透過實際案例表現給用人主管看,例如精通 Java 物件導向設計,直接導向自己的 Blog or GitHub,展現心得。

問題:GitHub 與 Blog

延續上一個問題最後提到的 GitHub 與 Blog。

這幾年普遍面試軟體工程師,大部分的求職者都會附上 GitHub、Blog,甚至是 Slideshare。可能是整體份圍造就的風潮,被潮流驅動的行為,卻是讓機會變成雜訊,很多人履歷上付的 GitHub、Blog 並沒有辦法讓履歷加分。

有 GitHub 不等於:

  • 程式寫得很好、對特定語言有掌握力
  • 證明會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

我常看到的現象就是:

  • 太多不相關的 Fork Repos,自己寫的跟 fork 來的分不清楚
  • Repos 沒有 README.md,有也無法實際跑起來
  • 程式碼沒有 Config 概念,或者有很多一看就是初學者的 Hardcode,像是把 database connection string 直接寫在 code 裡面,包含密碼
  • 沒有 Artifact,換言之要怎麼跑起來使用者要自己想辦法
  • 沒有文件說明如何設計、以及背後的想法

這些都是自曝其短,不過面試官也要花時間看才看得出來。所以只要太多 Fork 的,我就不看了。

另外是 Blog 的問題:

  • 文章沒在更新:點進去看最新一篇是兩年前寫的
  • 文章內容沒有結構、總結自己的觀點:通常就是一些安裝筆記,剪剪貼貼,但是沒有整體概念的總結,文章也沒有結構 (ToC)
  • 生活跟工作混雜:求職目的還是希望能否有機會合作,所以 Blog 不要把這兩者混在一起,增加面試官瀏覽的難度

不管是 GitHub or Blog,感覺跟交作業沒兩樣。學習法則 一文整理了寫 Blog 的想法可參考看看。

問題:其他履歷的問題

除了上述,其他履歷的問題:

  1. 無效的 link,像是無效的論文參考連結、無效的 blog 連結、無效的網站連結 (EC2 DNS)
  2. 直接拒絕特定條件:例如月薪五萬以下不面、加班沒給加班費不面 … 直接拒絕的寫法很容易讓用人主管直接忽略,即使條件符合,不管戰功、技能有多優秀。
    • 真實案例:同一個人掛在人力銀行五年多,我都還看他在找工作
  3. 自傳的問題:
    • 把祖宗十八代都交代過一輪了,就是沒有介紹自己
    • 資深工作者,只需要交代工作的心得、看法即可,遇到困難如何解決。

二、自我介紹的問題

自我介紹就是讓面試官更了解應試者的過程,幾個常見的問題:

  1. 沒有重點
  2. 滔滔不絕

沒有重點

自我介紹最常遇到的現象是太短、太簡單,不到兩分鐘就結束了,讓面試官抓不到重點。底下的自我介紹是我遇過實際的例子:

我負責全端,前端用 Vue.JS、後端用 Node.JS 和 MongoDB,也負責部署,碰一點點的 AWS,就這樣。

這面這段話,用手寫,可能只需要兩分鐘,用說的大概也只要十秒。我本來以為要開始講內容了,結果就沒了,還好我平常有練過,隨時都可以接話 XDD。

以往的台灣工程師有個刻板映像:沈默寡言、剛毅木訥、不喜交際、不善溝通、拙於言辭 … 等。但是面試這樣子的表達,會讓面試這件事情失去意義,也會讓面試官覺得不好了解彼此,造成不好的映像。

這樣的現象,要用 STAR 原則 [1],針對講述的內容,搭配履歷上寫的東西,引導應試者,重新自我介紹。我的標準問法如下,先針對任務引導:

  1. 讓對方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我通常問的是最近的映像最深刻的工作經驗,或者讓應試者選擇最有利的經驗
  2. 背景資訊:有多少資源、任務的執行時間長度、與哪些人合作、開發過程是怎麼進行的、最後產出結果?
  3. 遇到的問題:過程中曾遇過什麼問題?或者解決什麼難題?
  4. 最後結果是什麼?自己覺得如何?

問法如下:

你履歷上寫負責這個新產品,是從無到有嗎?大概花多久時間?中間遇過什麼映像深刻的問題?

這時候大部分的應試者就會重新回到自我介紹上的東西,也就是介紹他在過去工作做的事,就不會像一開始那樣不知道說什麼。然後再針對講述的內容,追問:

  1. 負責的角色,合作的團隊
  2. 使用的技術,遇到哪一些問題、做得不錯的、不好的
  3. 如何克服問題
  4. 如果從來會怎麼做?

… 等更深入的討論。

應試者其實可以主動在自我介紹過程,透過這樣的方法,讓面試官更了解自己,避免讓面試官覺得,你只是被動來找工作的,而不是主動找機會、找舞台的。主動讓自己更有機會,讓面試官映像會更好。

而,應試者要做自我介紹,相對的,應試者可以要求面試官,做對等的回應,例如介紹公司、介紹團隊、介紹產品,介紹工作角色的定位 … 等。

我如果遇到幾句話就介紹完、或者五分鐘就聊不下去的,有時候我會這樣問:

思考一下,面試的目的是作什麼的?了解彼此,尋求合作的機會。

通常面試者就會很知道怎麼推銷自己。

滔滔不絕

跟上一段是個極端現象,通常發生在工作一段時間的資深求職者,背景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有精深的技術。

因為有很多經驗,所以迫不及待想分享心得、想法,過程大概就會有以下現象:

  1. 完全忽略面試官的反應
  2. 分享自己的鴻圖大略、懷才不遇
  3. 開始賣起前東家的產品

遇過一些案例是開始在白板開始畫架構圖、或者 Demo 自己的作品,完全陶醉在自己設計東西,講的口沫橫飛,非常精彩,但卻忽略了一些點:

  1. 沒有說明專有名詞:開頭就用產品的縮寫、或者前公司的術語介紹,導致面試官完全聽不懂在說啥
  2. 沒有注意面試官的反應,尋求 Feedback,這是最常遇到的,有溝沒有通
  3. 沈醉在自己的故事裡,跳不出來
  4. 老闆不懂我的想法

溝通是雙向的,所以展現自己的作品時,一定要注意聽眾的反應,不管是面試、還是演講。

遇到這種狀況,跟上一段一樣,我還是會提醒對方:

面試的目的是作什麼的?

這時候就會回到面試的重點。

我曾經遇故一些狀況,表達得不錯,背景資訊清楚、名詞交代得很清楚、時間序列也有,但是:

他從頭到尾沒有停下來讓面試官講話

沒有觀察面試官的理解狀況,批哩啪拉講一堆。曾經遇過幾個案例是,面試時間一個小時,求職者進來就開始講,一個人講了 40 分鐘。還記得當時我跟一起面談的同事愣那裡,完全沒有插嘴的機會。

如果你是工作經驗豐富的求職者,最好是針對職務、公司設計自我介紹,講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為主,避免陷入把自己生平的經歷,都在短短的幾個小時的面試,丟給面試官消化,這其實不切實際。


三、面試過程問題

沒有適當的表達

通常面試過程,都會請面試者分享技術上的經驗,例如分享產品架構、業務需求、怎麼設計 … 等。如果現場有白板,我就會直接請求職者在白板上畫圖。這過程常常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沒有適當的表達
  2. 沒有有效的溝通

第一個問題是表達的問題。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獨到的產品,產品都會有自己的名稱,以及內部的用詞與縮寫。很常遇到介紹過程直接用上一個工作的用詞與縮寫,沒有說明該縮寫是什麼意思,面試官往往是聽得一頭霧水。面試者沒有意會到名詞的有效範圍(這跟寫程式是一樣的),很容易讓後面的面談牛頭不對馬嘴。

  1. 溝通的原理 是要讓大家更知道溝通背後的基本原理,了解原理才能有效表達
  2. 我常會請同仁練習在白版畫架構圖,對內、對外都用同樣方法。其中很常做的就是把架構圖抽象化,抽象化之後可以讓其他同樣是技術背景的人,但是不同公司的人了解大概的狀況,這概念寫在 系統發生異常時,第一時間如何快速止血? 最後面 了解架構現況 的方法。

表達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

  1. 沒有交代背景:名詞定義不清楚,太多代名詞
  2. 對於結構交代不清楚:通常是在講架構的時候
  3. 沒有時間序列:經常是在討論業務場景、問題背景

表達的不好,衍伸的問題就是無效的溝通。下圖是 2018 年 DevOpsDays 演講:從緊急事件 談 SRE 應變能力的培養 的整理:

表達的清楚,就會達到有效溝通,面試官、或者面試團隊聽得懂,那麼大家就會進入討論狀態。這時候某種程度,已經把你當做團隊的一份子了,換言之,已經是臨門一腳了。

沒有提問題

這是整體教育的問題,教育教我們解題,但很少人教我們思考:

這些問題從哪裡來的?

所以提問題經常是現場空白一片,勉勉強強的問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像是:

  • 中午幾點休息
  • 早上幾點前要到
  • 有沒有年假
  • 有沒有零食
  • 主管最近什麼時候出國

上面這些問題,沒什麼營養,也沒什麼意義。特別是最後一個,是一般教戰守則的問題,這問題對我來講有點無腦。

我不把 出國 當作休息的方式,應該問我:你幾天沒彈吉他了?

工作是接下來一起相處長達 8 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準備問題是必要的,建議至少從以下角度切入問:

  • 績效:了解自己在這裡有沒有未來性
    1. 如何進行績效評核?多久一次?
    2. 績效獎勵制度?升遷制度?
  • 協作:了解日後工作的模式
    1. 團隊如何溝通協作?跨部門如何溝通?
    2. 衝突的解決方式?
    3. 目前職缺上的協作對象有哪些?
    4. 組織缺乏些什麼?
  • 專業、任務:短中長期要面對的挑戰
    1. 目前職缺上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2. 技術上急需改善的?
    3. 職務的長期路線?
    4. 緊急事件、系統故障的處理流程?
    5. 團隊如何面對對於新技術?如何導入?有成功案例?
  • 公司未來:這家公司能否長期發展
    1. 公司的產品方向與目標業務為何?
    2. 員工能否知道營收狀況?
    3. 員工能否轉調?

面試後

感謝函

如果是工作經驗不多的新鮮人,不仿寫一封感謝函給面試官,請面試官推薦你一些東西書,或者反問面試官對於今天自己的表現,給予建議。

你也可以請面試官提供一些推薦的書,表現出自己的謙遜、同時抬轎面試官。不同的面試官可能會給予不同的建議,像是有維運經驗的就會推薦 SRE、持續交付、Chaos Engineering 等比較硬的,對於系統設計很有經驗的主管,大概就會以 Code Complete、Design Parrerns、Clean Code,重視基本功的就會要你回去把作業系統、資料結構、演算法、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結構 … 等基礎科學念好。

用心的面試官,會對你有映像,甚至會推薦你去其他部門、他同學的公司面試。

面試只是一種方式

面試只是一種方式,實際上用人的手段很多。在人際網路建立連結,透過私下的場合,不管是社群、聚會、非正式場合,都是面試。很多高階屬性的工作機會,都不是透過正式的面試。但是本質沒有變:

找到彼此的交集,尋求合作的可能

概念如下圖:

有時候我會因為在一些場合,認識不同的朋友,對我來講,他們也可能在面試我,而我也在蒐集自己的口袋名單。

心得

我很常面試到職場新鮮人,很多新鮮人沒有人教、或者環境不好,很單純,很常會聊不下去。但不管怎樣,最後都會送給他們這些東西:

生涯規劃、財務管理、時間管理、英文很重要、學習法則、找自己

或許是一種社會責任,總覺得面試短短的時候,可以引導就試著引導。

除了面試,我也常常會回去看看現在團隊成員當時面試進來的履歷,看看他進來到現在,到底有多少成長。如果一年後的他/她,跟當初面試進來 CV 上看起來沒啥改變,那該好好檢討自己了。

最後 引用 這張圖,圖中的現象雖然不見得完全正確,但這些現象的確是我很常遇到的:

  1. 以為職場跟在學校一樣
  2. 不知道真實世界是什麼?
  3. 敢要求,卻不知道要付出
  4. 太過理想化
  5. 沒有自己的想法

面試你的主管 (updated: 20230701)

嘗試用錄影的方式,分享跟朋友討論的職涯選擇議題。其中針對找適合的公司,過程除了資方要挑人,其實勞方也是要挑公司的,所以這次錄影就以「如何面試主管角」度切入。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系列文章

更新紀錄

  • 2023/07/01: 新增錄影,討論 面試你的主管 (updated: 20230701)


Comments

2020/06/21 21:32:31





  • 全站索引
  • 關於這裏
  • 關於作者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