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定義在軟體開發過程的意義


這篇是 2022/09/12 寫下的隨筆,主要是整理軟體版本在軟體開發團隊內部、外部的意義。

版本的概念在我的職涯生涯裡,對個人來說幾乎是常識,而且大部分 Open Source Software (OSS) 也都是這樣,如下圖。但實際上在軟體開發團隊的經驗裡,很難直接套在團隊上,因為普遍的團隊,無論怎樣的角色,對於版本是沒有概念的。


特別感謝 DevOps 艦長 陳正瑋 幫忙整理文字的摘要,如下:

  • 版本號是溝通的介面
  • 為何需要版本號
  • 何時決定版本號
  • 為何需要版本號的管理原則
  • release 的生命週期
  • 程式需要向下相容嗎

其中,商業思維學院 院長 Gipi 也參與了討論,交換了不少想法,很有共鳴~


決定版本

決定 版本 (Versioning) 的時間點:

  1. 專案週期開始的時候
  2. Release 的當下決定

版本先決:階段開始就確立版本號碼 - 適合產品

專案開始的時候決定版本號 (Semantic Versioning,底下縮寫成 SemVer),例如已經 Release 出去給別人用的版本是 3.2.0,而接下來要開發的是 3.3.0,改變的是第二碼。

這種開發流程,對於版本號碼是有很高的靈敏度,而版本號也是開發過程,團隊對內對外主要的溝通介面。

版本號通常在專案階段性的開始,由 Product Manager 宣告版本號碼,接下來要開發的版本號碼是 3.3.0 (有時候也會用代號),然後改動 Source Code 裡面關鍵的版本編號檔,發動第一次的 Build 流程,代表下一個開發週期開始。

而已經 release 出去的版本,就代表著要做 客戶關係管理 (CRM),也就是用版本先跟客戶對焦,確立問題的基礎點。通常為了避免內部資源耗盡,都會定義 LTS (Long Term Support) Version,通常不會同時有三個版本以上。 (我以前維護過 4 個 @@

大部分具規模的 Open Source 都是這種跑法,像是 K8s, Dapr, .NET, Linux, Ubuntu … 或者開發給別人使用的 工具 (被依賴),就像像是 Lib / SDK / Tools / CLI / API … 也都適合這種方法。

版本後決:上線前決定 - 適合專案

第二種屬於 Release 當下才知道版本,也就是 專案完成決定版本,通常屬於沒有被依賴、快速迭代的專案。

像是直接對外的 Web Site (有前端),版本通常不會是必要的資訊,仰賴自動化標記版本號碼。實際的作法像是 commit 後的 hook 或者 gitops,依照規則自動打上版號,或者 timestamp,或者自動計算 SemVer。規則可以是 tag event、merge event、特定的 branch、特定的 branch naming role … 等。

這種案例比較好的做法也應該是走 SemVer,特別是 Single Code Base、Multiple Deployment 的時候,這樣才能確保 Single 的唯一性,也就是不同的部署,都是同一個 (Artifacts)。

概念就是同樣都是 Windows 11,大家裝的應該都是透過同一個 Image 安裝的,換言之也應該 專案開始決定版本 的做法


現象探討

版本後決衍生的現象 - 缺乏統一的溝通基礎

版本後決 通常會衍伸以下現象:

  1. 版本本身沒有啥意義,因為大家不會拿來溝通
  2. 團隊各種角色 (P/D/Q/O),普遍都不知道現在版本是多少
  3. 各種角色的溝通沒有 Baseline
    • Dev 會用各種技術手段自動化版號的更動,像是用 Timestamp 取代 SemVer、或者改動 SemVer 規則,像是三碼變兩碼、兩碼變一碼。總之,能動就好。
    • PM/PO 通常也不會在乎,通常這都是產品/專案規劃的問題,也是判斷軟體的產品經理是否具備專業度的指標之一。
    • 其他角色 QA / Ops 也不知道 Dev 在做啥。

換言之,溝通沒有一個標準的介面點,如果同一個版本布署到很多環境,其實沒有人能知道,這些環境用的版本是否是同一個 Artifact。所以通常沒有版本概念的團隊,也不太會有 Artifact 的概念,衍伸的問題則是蓋環境困難度很高 (Provisioning)。

團隊裡各個角色溝通的介面是模糊的,不是具體的介面。

通常這樣的團隊,QA 的測試往往沒有基礎點 (BaseLine),換言之,常常會測到一半,版本就變了,但是沒人知道 (Dev / QA 都不知道)

比較理想的測試基礎就是基於 Artifact,透過 Artifact 上的版本資訊,做驗證以及後續問題的討論與溝通。

版本的用途是什麼? - 溝通

在軟體開發中,版本主要有幾個很重要的用途:

  1. 溝通的標準介面: 不管是怎樣的角色 (PM / Dev / QA / Ops) 都是透過 版本溝通,以這為起點,才知道現在溝通的 base line 是什麼
  2. 產品的階段性: 版本本身代表階段性功能的集合,例如 Windows 11 一定會有 “一堆 New Features”,這也牽涉 PO / PM 對於階段性定義的掌握與佈局
  3. 持續迭代: 版本本身就具備迭代概念,特別是 SemVer 就是個持續改善的定義

版本背後也隱含:

  1. 明確有哪些功能: 例如 6.0 有一堆新功能 A, B, C, D,6.1 多了 E 功能。 … etc.
  2. 明確迭代的節奏: 有週期性、有 LTS .
  3. 可以比較新舊差異: 比較就是有新功能,有舊功能,才有辦法做 Migration Plan,或者告訴客戶應該怎麼應變。

上述都仰賴團隊一起努力做好專案管理與產品規劃。

在軟體開發過程,為什麼會缺乏版本?

沒有版本概念的肇因:

  1. 缺乏全局角度的觀點,也就是從客戶角度思考產品
  2. 沒有溝通的標準介面定義,通常是專案管理的問題
  3. 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只知道 commit 後會動 (ex: gitops) 就好

普遍是為了自動而自動,工具都是為了輔助流程,主、次 應該是 標準程序,透過工具 (自動化) 滿足標準程序,工具 (自動化) 是


延伸閱讀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關於這裏
  • 關於作者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