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blem Behind Question
工作上經常問題還沒被看清楚,只求快,要有成果,往往都只是做表面工作。
這篇整理自 2022/09/08、2022/07/22 我自己的思考的筆記,延伸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
以及 如何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自己深度體悟與昇華後的心得。
表象、議題、問題
普遍的 表象
都只是些 現象
,還在 議題 (Issue)
階段,真正的 問題 (Problem)
還沒顯現。
需透過眾人的 提問 (Question)
,經過 思 (Thinking)
、辨 (Discussion)
、分析 (Analyze)
、總結 (Conclusion)
,然後真正問題背後的問題:
Problem Behind Question (PBQ)
真正核心問題才會出現,接下來的行動才有機會是提出 解決方案 (Solution)
、討論各個 執行計畫 (Plan)
的優缺、進行 執行策略 (Strategy)
謀劃,問題 (Problems)
才能真正的 被解決 (Resolved)
。
定義用詞
定義前面提到幾個用詞:
Issue
: 翻譯成議題
,抽象名詞,泛指事件的統稱,包含已確立的、尚未釐清的、混沌不明的 …- 這個詞源源自於 Redmine,任何需要被處理的事情都抽象成 Issue。更多參閱 協同合作系統建制與導入 - 以 Redmine 為例
Question
: 這裡我翻譯成提問
,而不是問題,指的是針對事件的現象進行提問,大部分背後動機都是收集事件的資訊、上下文 (Context)Context
: 背景資訊、上下文、前後文。提問過程,蒐集到的資訊,例如人事時地物等,以及因果關係。Problem
: 問題,已經確立根本的因素,包含實際影響 (Impact)、關鍵觸發者 (Event Source)、範圍 (Scope),有具體的問題根源 (Root Cause)
Solution
: 解決方案,針對問題 (Problem) 的因素而設計的處理方法。留意,是針對性地。Resolved
: 已經解決,是個狀態。透過 Solution,把問題根源排除。Strategy
: 執行策略,當問題被定義好了,通常不會只有一個 Solution,而是會有多個,然後衍生出各個執行計畫,這時候可以比較 Plan A / B / C 的優缺點 (Pros / Cons),然後往下執行才有策略可言。
Problem Behind Question
改一下很常用的
QBQ: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是本很有名的書。
我把這段話改成這樣:
Problem Behind Question, PBQ
可以翻譯成:提問背後的問題
我想要強調的重點是:
在還沒把
議題 (Issue)
的背景資訊 (Context)
搞清楚之前,問題 (Problem)
是無法定義。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狀況:
在一些關鍵的問題,像是系統架構、商業決策,很常看到還沒確認問題,就開始急著討論解決方案、什麼時間完成,往往核心問題、核心需求都還沒搞清楚。所以最後解決的往往不是根本因素 (Root Cause)。
大部分 議題 (Issue) 剛開始看的現象,在背景資料 Ccontext) 不足的情況、情報不足,都還不足以確認、或者定義問題 (Problem),貿然出手處理,如果經驗又不足,往往處理的,只是表面的東西。
註:
緊急事件
的止血行為不在此範圍。
解決方案 (Solution) 處理的是 Problem 的根本因素 (Root Cause),而提問 (Question) 是探索 Problem 的 Context,搜集情報的過程、疏理 Context、進而找到 Root Cause,然後才定義問題。
越是關鍵的問題,越是要嚴正以待,提問是很關鍵的一關。
開會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很常聽到同事說,開會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沒有像寫程式一樣有具體產出。
開會的重點在於,問題 (Question) 提出來,經過思辨、搜集各種角度的想法、最後需要一個人 (最好是 PO),去整理這些討論與問題,然後分析、總結脈絡,最後做策略性選擇。
通常問題就在於,沒有針對狀況提問,問題本身沒有經過精煉或者討論。
最慘的是,時間花了,卻沒有去 整理
、分析
、總結
,所以開會當然會變浪費時間。
知道問題點在哪,就針對問題用技術能力去改善,而且是一針見血的執行,這樣的開會自然就會有意義,而且是非常有意義。
開會的方法請參閱:一場有效的會議
工程師的等級
把問題定義清楚,再來談技術。
而不是談了一堆技術,卻不知道在解決什麼。
我常舉的例子:
沒有方向的開車,跟酒駕沒什麼兩樣。
下圖大概是最好的描述。
未完 …
我先整理這段核心想法,延伸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
以及 如何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未來再整理完整版。
相關的書
延伸閱讀
更新紀錄
- 2023/09/09 (Sat): 新增 工程師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