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寫 Blog 的想法


每個人對於寫 Blog 這件事情,都有自己背後的動機,我的初衷跟寫程式一樣,透過不斷的重構精練,這個過程是我學到最多的。

動機

最近跟朋友聊到寫 Blog 這件事情,每個人寫 Blog 的動機不一樣,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這個原則:

Blog 的主要讀者是自己,反覆讀自己的文章,有錯就改,直到沒啥好改為止

跟很多人寫 Blog 不一樣的就是:

同一篇文章會反覆修正,不斷調整文章整體結構 (ToC),紀錄修正歷程

會回去反覆更新、調整文章,持續精練文章內容這是我自己跟很多人不一樣的。

大部分的人寫 Blog 比較像流水帳,只是記錄一些步驟、或者資訊,流過去的就過去了。但是每天都可以出一篇,甚至好幾篇,然後自己可能不會再閱讀、再修改。

少數的人一開始就會有目標的規劃整體目錄,像是寫微服務架構設計這樣的系列主題,然後一篇一篇的攻克,每一篇都是很長、有完整的結構與大綱 (ToC),但是可能是半年寫一篇。


我的寫作方法

第一種:拼圖式

隨時把一些片段的想法留下來,漸漸的拼出貼出完整的。

這個作法是以前我在做音樂創作時留下的習慣,那時候常常為了留下靈感,身邊隨時會帶著錄音筆,然後隨時會把想到的靈感,不管是旋律、還是詞句,隨時錄下來。後來手機普及了,臉書流行了,這個習慣就換了個媒介。

每個片段的想法都是在瑣碎時間寫下的,通常是交通時間、一些等待的時間,在 FB 留下的想法。

片段想法累積數個之後,一段時間我就會開始重組這些東西,過程就是把寫得很散的東西,不斷的重新組織、安排段落、調整文章的 Table of Context (ToC),補充不足的地方,最後集結成文。像是 公車隨筆寫作與閱讀系列文溝通會議效率 … 等。

舉例 學習、寫作、閱讀系列文章 累積的比較多篇,如下:

  1.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2. 為什麼寫文件?
  3. 再談『為什麼寫文件?』
  4. 文件的持續交付
  5. 寫文件常見的問題
  6. 學習法則
  7. Spotlight 現象
  8. 分類的哲學
  9. 從 Jeff Bezos 與 Werner Vogels 學到的

第二種:一口氣

這種寫法大多有一個很明確的問題、動機,像是聽完某些人分享心得的共鳴、或者朋友提問,好問題就很想把想法留下來、跟朋友討論想法後的心得 … 等。這類型通常就是一口氣寫下完整的文章。

這類型的文章,在討論的過程,大部分我腦袋就會逐漸組成文章的 ToC 了,過程通常會留下關鍵字,如果身邊有電腦,則會順手敲下關鍵字,以利事後整理。如果是在線上用 IM 聊天,通常會告訴對方,我會記錄這段過程在 Blog 分享。

像是這篇 聊聊分散式架構的服務治理 就是完全把在 Messager 的對話記錄下來的。現在這篇 聊聊寫 Blog 的想法 本身也是同樣的案例,初稿 寫在部落格粉專上,後續持續整理與改善。

更多則是 DevOps / SRE 相關文章 裡面的每一篇,大多都是這樣背景下寫的東西。

第三種:有計劃

我比較少一次寫很長的文章,通常看到很長的文章,都是經過不斷修正、精煉、累積後整理出來的,像是這幾篇:

  1. 學習法則
  2.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cycle
  3. 聊聊分散式系統
  4. AWS S3

可以看看文章右上角的 Table of Context,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幾篇都有花不少時間調整的,舉例學習法則的 ToC:

整個結構是有先後續、有脈絡的在整理。

也有刻意為之的系列文,像是 人力招募系列Dapr 系列AWS 很多都是。

從點變成面:組織成系列文

當同一個類型的文章寫了好幾篇之後,就可以 Grouping 成有系統、有組織的系列文,有些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會需要透過 mindmap 整理全貌,我這裡的例子就是 AWS 全系列 整個文章,是過去幾年我花最多心思的。

另外也越來越多的 DevOps / SRE經營管理軟體工程實踐分散式系統 也是整個套系列,就差還沒畫成甘特圖。每一篇都是一個點,點跟點之間都可以連結起來,就像 Hugh MacLeod 這張圖:

這個過程,會回去不斷調整每篇文章的 ToC,調整系列的目錄,從目錄就可以看出全貌,也就是知道自己還缺什麼。

精煉

精煉 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以前在寫音樂部落格的時候,我真的精煉過不少東西,舉例來說:

  1. 小調音階 (Minor Scale)大調音階 (Major Scale): 這兩篇大概是我精煉過深度最深的內容,文中提到的專有名詞、用詞、定義,都有花過很多時間查閱專門書籍,像是音樂系的教科書、論文、Wikipedia … 等,但是裡面也描述了我自己個人很深刻的體悟。
  2. 吉他的和弦聲位基本概念 (Chord Voicing)升降記號卡農進行 (Canon Chord Progression)吉他的基本功: 這幾篇則是我自己不斷反覆淬鍊出來的心法,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經過不斷打磨,最後系統化出來的

精煉就是要挑惕,挑惕每個用詞、每一句話,整體結構,深入了解每個名詞背後的意涵,深入體驗每一句話的感受。

結語

這個 Blog 取名 Complete Think,我在文中描述到兩個字背後的意涵,其中 Complete 背後意味著:

代表目標,持續往完整走。

也就持續往完整的方向前進,寫 Blog 動機是記錄自己的想法,過程中不斷組織、重構他們,讓想法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系統的過程 … 而核心想法就是持續的、精煉想法,讓這些東西最後可以經的起時間的考驗。

最後用 Steve Jobs 在 2005 在 Stanford 演講 的名句: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點,只要回頭反覆閱讀、改善並連結他們,未來的今日,這些點點滴滴會串起不一樣的自己。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關於這裏
  • 關於作者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