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獨立思考、想像力


整理 某天 (2018/04/14) 跟同事聊到 獨立思考 這個題目,整理一些想法。


教育差異

國外的教育跟台灣的教育的差異:

老外注重啟發、台灣只給答案

衍生出來的現象就是 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 能力,跟創意、想像力、推理、抽象化 … 等有直接關係。台灣的教育幾乎摧毀這個能力,教育出:不知道怎麼飛的鳥 …. 所以底下這些問題:

  • 一台公車的空間可以塞多少人?
  • 你覺得臉書,每秒會產生多少帖文?
  • 這個會議室可以塞多少本書?
  • 全世界現在的資料有多少?
  • 家裡的電風扇一天轉幾圈?

我的 QBQ 是:

真實的世界,很多問題就像這種很極端,需要自己去找答案、想方法、分析、組織的,我要探索你面對問題時,對於問題本質的推理、組織、抽象化、想像力。

大部分的老外,這種能力很像是 天然的、天生的?其實不是,他們也是訓練出來的,從小就在思考、問為什麼、了解問題的本質。習慣這樣的方法,造就獨立自己思考的能力。

而台灣的教育從小被教育 標準答案,造就 天生 只會問標準答案,然後出現『一個便當不夠,吃兩個啊』的白痴總統。

訓練 - 刻意練習

獨立思考可以訓練,就跟節奏感、音感一樣。黑人節奏感很好?原住民比較會唱歌?那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在教會唱,每天唱,隨時唱,自然而然就是天然的。

盧廣仲為啥會寫出那麼怪、特別的音樂?其實他從小就聽那種音樂長大,自然而然就會寫出那樣的音樂。會覺得怪、特別只是你 沒聽過這種音樂而已

以前在教吉他就發現,普遍的人節奏感不好,思考背後的原因發現不是真的不好,是因為我們環境從小到大就是很少聽音樂,很少唱歌,很少真的感受音樂,聽的歌也沒啥節奏感。。。所以大家就會以為『我沒有節奏感』、『我音感不好』、『絕對音感很強』這種刻板映像。

給答案?還是引導討論?

Notes: 2020/04/28

如果每次我都把答案,或者我的想法講出來,那麼大家就會失去思考、一起討論、激盪的機會。 所以不管我知不知道答案,不管我心裡是否已經有想法、甚至是作法,都不會直接跟大家講,而是想辦法引導大家討論。唯有討論過後、激辯過後、思考過後,所形成的共識,才能讓團隊一起無怨無悔、走的長遠。

最後還是借用 William Yeh 的梗。。。這也是我深刻的體會,把答案放在團隊前面,要大家遵守,不如引導大家一起去探索,雖然這過程,有時候是漫長的。直接用權力要求,即使是有道理的,只要沒有操作好,就要面對 情緒的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處理不好會一直停在第一第二階段來回:否認、憤怒。


結論

我要說的是,獨立思考這件事情,跟音感、節奏感一樣,可以訓練。

這邊還沒談到本質、創造。但有了前述的本質性推理,然後才是執行力:想像力要跟如何真實世界接軌。

什麼是 真實世界? (收筆了 …. 不小心會寫很多@@)

我的 Blog 置頂的是這篇:『思考本質、實踐、想像力、教育 』,就是在談這件事情,這是可以改變整個台灣的事情。


延伸閱讀



Comments

  • 全站索引
  • 關於這裏
  • 關於作者
  • 學習法則
  • 思考本質
  • 一些領悟
  • 分類哲學
  • ▲ TOP ▲